WFU

星期日, 8月 24, 2008

葉克膜與三位病人之死


August 24, 2008
一週內有三個OHCA的病人(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到院前心跳停止)在急診被放上葉克膜,賴以維生;但卻也因為種種因素必須結束生命。

第一個病人是52歲的男性病患,在今年一月剛因下壁心肌梗塞、放過右冠狀動脈的支架。原本預計9月要回心臟內科追蹤,如今一切都成泡影。

放上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之後,我們很快地安排心導管檢查;結果發現原先的支架已經塞住了,因此又發生一個新的心肌梗塞--而這次要了他的命。又因為心臟根本不跳了,葉克膜也難以為繼,於是我們很明快地告訴家屬這個惡耗、很快地結束維生系統支持。

我好奇的是,在今年一月之後病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他是不是以為放完支架、病就全好了又是一尾活龍而完全忽略了另外兩條血管潛藏的危機?他有沒有定時服用抗血小板製劑(如阿司匹靈、保栓通等)?他有沒有戒煙?他知不知道何時、何種症狀之下該提前回診請醫師排檢查?

我沒有機會得到病人的回答。但如果有,我想不外是「醫生又沒告訴我」、「 我又不是醫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相關資料。」

Google股價也會狂跌的年代,我想它該好好想想如何升高這群潛在客戶使用搜尋引擎的"Desire"吧?!

如果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總要由別人來把關,那也難怪健康檢查連鎖體系可以在這個年代大行其道。

.............................................................

 第二位病人是個72歲的女性病患,兒子說她是在他懷中慢慢失去意識的,又因為大園地區沒有急診、EMT一路CPR、送來桃園的路上又塞車才會變成這樣。因為在急診的心電圖顯示懷疑是下壁心肌梗塞了,於是一樣在放上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之後,我們很快地安排心導管檢查;結果發現冠狀動脈都沒有問題,不是心肌梗塞。而在此同時,我們注意到她的二尖瓣機械性瓣膜

72的二尖瓣機械性瓣膜??

然後我們才知道病患兩年前到T大做開心手術,換的是機械性瓣膜。
「醫生沒有分析給你們聽,關於豬瓣膜與機械性瓣膜的差別嗎?」我好奇的問。
「有啊!但是他叫我們自行決定。」
「她的一個孫子上網查資料,問老太太要選擇一輩子不用再開(指機械性瓣膜)、還是7~8年後有可能再開一次(指豬瓣膜),她就選了前者。」
沒想到這居然是上網查資料的悲劇!!

我沉痛地告訴他們:「沒想到她的人生根本沒機會走那麼遠--光有機械性瓣膜存在於葉克膜運轉底下,這就足以成為她的死因了。因為心臟在葉克膜對心臟的後阻力下會造成左心室血流方向不順,機械性瓣膜更可能因此會長出血栓而卡住、很可能會成為她最後的死因。」

千金難買早知道:有誰會知道自己的未來沒有7~8年可活?誰會知道自己有一天會被裝上葉克膜?

不知道她的孫子有沒有查到:全美國需要被開刀治療瓣膜性心臟病的心臟外科醫師自己都選擇豬瓣膜或牛瓣膜等生物性瓣膜--不管他是幾歲??

如果她的心臟外科醫師有所堅持,病患的決定其實很容易被左右的。

--所以生病最重要的還是找對醫院,找對醫生,生病在對的時間......

最後病患在頭部電腦斷層檢查之後,我們找出了她發生OHCA的病因:腦部蜘蛛膜下腔出血;所以這可能與她為機械性瓣膜所服用的可邁丁脫不了關係。而在葉克膜底下,蜘蛛膜下腔出血也沒有存活的機會。

我無言以對!而病人何其無辜!!
.............................................................

第三個病患是個44歲女性病患,家屬說是被女兒發現癱坐在客廳才趕快送醫。

放上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之後,我照例詢問病史,同時把未來的檢查治療計劃詳細解釋一番。

「可是她昨天還好好的,怎麼今天就變成這樣?」家屬問。

「每一個住進急診的人哪一個不是昨天還好好的?」我不禁莞爾。

「可是她每一次身體檢查都正常耶;前幾天才剛做過。」

「所以我才不贊成例行性的身體檢查ㄚ;要生病還是會生病,妳阻止不了的......但是當追尋症狀的身體檢查則是我所贊同的。」又花了一些時間解釋我所信仰的真理。當時我完全沒有意會到家屬這些質疑的背後意義。

我們很快地安排心導管檢查;結果發現冠狀動脈都沒有問題,不是心肌梗塞。於是接著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原來是出血性腦中風所引發的OHCA

「可是她每一次身體檢查都正常耶;前幾天才剛做過。」家屬再次質疑。

「可能是某些先天性的血管畸型所引發的吧;而這並非一般體檢有辦法查知的。」我解釋著。

「有沒有可能是被打出來的?因為她們夫妻倆剛談完離婚......
我驚詫於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原來她們所謂的體檢,是每一次家暴的驗傷;而最近一次才在不久前......

不管我們如何解釋,深層的顱內出血不可能在沒有外傷的情形下發生,女方家屬還是很快就去報案了;進來探視病患時也是男女雙方家屬各站一邊,不相往來。而在葉克膜底下,顱內出血也一樣沒有存活的機會。

我好奇的是:如果沒有葉克膜,這個太太一定已經在急診宣告死亡了--不會有心導管檢查,更遑論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因此也不會知道有顱內出血。
--這樣還會有報案、甚至之後的驗屍嗎??

葉克膜在台灣成為另類的台灣奇蹟,也製造了不少台灣奇景。但在這些個案背後所隱藏的深層思考,恐怕才是我們未來需要繼續探討的。 

生病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對醫院,找對醫生,生病在對的時間



「你是主任,難道下面的主治醫師出的事你不用管嗎??」一位病患的年輕家屬憤怒地質疑著。

「如果妳夠清楚的話,妳應該知道每個主治醫師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為自己的病人負責。」我委婉地解說著。

每次病人出事,吵得最兇的往往是最內疚的病人家屬。

「是誰介紹妳們這位醫師的?」我好奇的問。
「就是心臟內科醫師啊!要不然我們也不知道要找誰……」內疚的小女兒囁嚅著。
這是什麼樣的時代?INTERNETGoogle SearchYahooMicrosoft拼得這樣你死我活,妳怎麼不會用呢?我在心裡嘆息著。更好笑的是,後來家屬去質問時,該心臟內科醫師不願承認他有介紹、暗示任何外科醫師給她們選擇。

如果醫院裡到處張貼的海報都得不到任何共鳴;病患家屬依舊要靠口耳相傳、賭運氣來找醫生的話,那醫院也真該好好檢討了--誰教海報走國際路線、英文版的沒人願意認真看。

不過回頭想想,雖然我自認為技術不錯、手術成功率高,又能開各種微創手術,但真正從開心手術獲益出院的病人就真的多嗎?

「我的手術幾乎都會成功,只是病患不見得能順利地出院;因為復原的過程牽涉到太多病患本身的疾病。手術順利,病患還是可能死於感染、肺炎、各種併發症……」我想到自己每次在開刀前告知家屬的話。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在這個心導管技術掛帥、心臟內科人數遠大於外科、再加上民智未開的年代,我們依舊只能繼續等待著接收屬於疾病末期的病患、沒有別的選擇走投無路的病患--儘管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不斷在刊載『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兩年追蹤優於塗藥支架』、『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塗藥支架好處僅能維持三個月,且最終追蹤結果還不如最佳化的藥物治療』等對心臟內科而言非常負面的消息、以及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中的必備『心臟外科照會』

另一位我的病患的很少露面的家屬怒氣沖沖的跑來找我。
「人家放完支架的病患早就出院了,被你開刀的病患100多天了還躺在這裡……
「請問他當初有機會放支架嗎?有機會放支架就不會落在心臟外科手裡。又請問我手術沒有成功嗎?若不是心臟變好能活到現在嗎?」我把滿腔的悲憤轉嫁到家屬身上。

如果沒到最後關頭,誰肯開刀?

於是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我們是為了急重症而存在的科。如果真要能幫助病人,我們必得走微創的路,讓垂危的病人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如此方有勝算。

所以生病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對醫院,找對醫生,生病在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