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週末,穿梭於數不清的研討會。除了那些幫忙修明史的眾學會議程、簽學分課程,真正有助於自己的有多少??
但像是醫事法律,溝通調解,勞動基準法,CVCT影像處理等也都要學……曾幾何時,我們被搞到需要這麼全才?這麼萬能?......
參加新思惟第N次的活動,當然不能同意這些意見再多了……
但說正格的,他們的活動場場爆滿,唯有這次研討會是我少數見到人數不如預期的一次(當然第2天的實作例外)。
所以這就是藏於細微之處的魔鬼囉?
參加過很多國外研討會的Workshop、POSTGRADUATE CORSE,相當類似於新思惟開出的價格、總是有礙於時差的昏睡,但我們從來不曾在意那些沉沒成本;反而更在意的,是「千辛萬苦飛來Toronto,Niagara Falls看了沒?」、「在維也納,怎麼能浪費時間在會議室裡?」。所以,一趟10幾20萬的花費,剩下的可能只是主辦單位厚厚的Abstract、事後寄來的光碟、還沒睡著時抄下的重點及Journal出處,以及那多年之後都還不曾回頭看的照片。
那為什麼對於方便搭捷運參與的課程大家不珍惜?也許當天同學的課後心得回饋蠻有道理的:以後新思惟類似的國際會議可能要搭配合宜的旅遊、移師到日月潭、阿里山或墾丁,甚至麗星郵輪,就可以額外增加很多報名人數,XD!
對我而言,「Why me?」是自己心裡揮之不去的謎之音。
放射科精準的CVCT報告、有助於臨床抉擇的合宜建議,不是一個理想的醫療制度所應該的嗎? 醫學如此美好,生、老、病、死無役不與,卻在當代台灣讓全民健保、頑固司法搞到醫不成醫、護理無人理、各科堅壁清野爾虞我詐、心臟外科醫師也要親身學習CVCT判讀以防哪日天外飛來的訴訟炸彈。
也因為這些矛盾,我無法說服自己參加第二天的Workshop,雖然事後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抉擇:我真的應該參加的>_<
“High expectations are the key to everything.”
(引自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沃爾瑪創辦人)
所以下次蔡P直接開有一人一台WorkStation的豪氣工作坊吧!保證場場爆滿。
John Hoe 不愧為國際級的大師,演講內容發人深省,但是也許下次Slide應該先給蔡P改過,免得效果打折。蔡 P 和 蔡欣宇醫師 的簡報一樣地維持水準:大氣、華麗、精準傳遞;惲純和醫師的 dynamic CT、李文正醫師的 CT TAVI planning,都讓我在讚嘆之餘,更慨嘆台灣醫療的悲歌:明明有這樣世界一流的人才,卻要用所有的精力去拚這些可能沒有實質健保報酬、只能有名聲或升等實益的特殊領域;況且這些專精不是應該的嗎?不應該的是妄稱要「醫療去商品化」、「醫療非營利」等的假象烏托邦。
幸好我不是當天在場唯一的心臟外科醫師,儘管心裡那揮之不去的「Why me?」
根據主辦單位對參加者的分析結果:平均 33.8 ± 5.7 歲,最年輕 25 歲,最年長 51 歲。男:女 = 62 : 26。只參加 Day 1 與連續參加 Day 1+2 的學員,經 student’s t test 比較,在性別與年齡上,並無顯著差異。
我想如果改就科別而言,應該就會有significance。
真希望未來在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大家,我們共組一個超強的醫院,Most Experienced Hospital(most expensive hospital?)
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