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頁籤

網頁

星期日, 9月 27, 2015

Out of the Matrix





四年前的81日,學長邀我投稿新北市醫誌時提出:

「醫界目前的困境九成是肇因於健保制度……最終就是要推翻這個專制的制度,醫界才能有可長可久的願景和發展……在美名為健康人權和醫德的大旗之下,健保制度實乃階級鬥爭的變形,而我們成為不受控制就會被鬥倒鬥臭的階層。我們要重新拿回三個權力:最終價格制定權,自治權,媒體話語權。捨此不由,醫界永無寧日。健保制度至今約十六、七年,我們也許要花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或更久才能推翻它,但我們現在就應開始準備……

四年過去了,我們有甚麼改變?

  • 我們成立醫勞盟三年了,或許我們已取回大部分的媒體話語權。
  • 我們出了很多書和文章,讓「醫療崩壞」可以被朗朗上口,讓理性的民眾開始感到憂慮。
  • 我們讓醫療暴力事件無法被遮掩、公權力必須介入、當事人越來越不會選擇隱忍。
  • 我們讓各界開始討論醫師勞動權力問題,甚至將住院醫師88工時納入評鑑。

    而在此同時,台灣社會也開始有了本質上的轉變:

  • 政府部門繼續破窗效應、政令不行。
  • 反對黨勝劵在握、準備執政。
  • 公民意識覺醒,第三政治勢力崛起,人人覺得自己可以當立委。
  • 奄奄一息的經濟前景中,一些新苗卻也正在冒出地表。
      
    Flying V的成功讓大家覺得自己離世界趨勢沒有太遠;但事實上,從林弘全的演講裡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你必須是業界的第一把好手(無名小站) + 朝中要有人或成為當政者智庫(行政院顧問),一個牽扯金流、募資、經濟、甚至政治的新創事業才能有這麼大的成功。」

    台灣醫療的五大囚犯困境計有:公有地的悲劇(世代剝削)、分級制度的破壞、總額預算支付制度、健保核刪以及醫療糾紛。比較起來,醫療糾紛反而是最容易獲得解決的,其餘四者都需要Top down的風行草偃。

    所以這也是我們辦研討會的由來: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不屑自身的努力。只要我們所堅信的核心價值發散出去,也許某天崩壞到底進入戰國時代,或者某個政治勢力順勢接收我們的觀點加以實現,終將水到渠成。

    成功不必在我

      

    年終最強醫界論壇


     1. 10/25() 2015社會醫學與實踐研討會:翻轉健保
    基礎理論篇(免費)
    醫療的公共性與商品化

    2. 11/21() Smart Healthcare研討會:走出囚犯困境
    進階實務篇(收費)
    醫療改革先期策略
    報名網址:



    星期日, 8月 09, 2015

    「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


    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
    The true meaning of a blade is not to kill, but to conceal.

    今天在臉書上看到這句話.頓時恍然大悟自己這些年學到些甚麼:終於比較接近「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境界。


    從前,我滿心以為,完整的風險揭露、不斷精進的醫術技藝,是行醫行走江湖的不二法門ーー但在發生這麼多事之後,透過更進一步的武裝自己,我讓心臟外科這樣的高風險行業似乎也可以走的無所畏懼。訴訟的攻防經驗,部落格的寫作,書籍的出版,各媒體的專訪以及社群媒體上的經營,這一切的關聯與延展終於形塑出個人品牌。



    關於無法預料的醫療風險:

    被告是義務,但亂興訟又能理智照規矩來的病患家屬實在太少,媒體也嗜血,拿來反告正好:告人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有人質疑說絕大部份的反告都不會成立,試問:醫療糾紛合理該當醫師賠償的機會也不過兩成,醫界幹麻深惡痛絕成這樣?同樣的道理,訴訟最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光讓亂興訟的家屬在醫糾場上的身體及心理付出非零成本,便足以造成巨大的嚇阻效應。


    參考資料:
    2.     我的PTSD

    關於醫療暴力

    對辛勞的醫護人員施暴,此事完全沒有妥協的空間,一定要付出代價,請參考萬芳急診打人事件始末: 醫療暴力事件參考範例

    關於奧客

         在一個少數高手寡佔的市場,賣弄服務業那套奧客的行為只是讓自己身陷極大的危險與無解之中。話說那個跟我鬧翻的繞道術後病患、在台灣跟木容公子站對立面的病患,教往後接手的心臟內外科醫師該如何阻卻違法做侵入性處置?當他年老生病,其他科醫師又會如何看待他?甚麼叫「防禦性醫療」,問他本人就知道。



    參考資料:

    事實證明,「寬恕地以牙還牙」果然是最佳的囚犯困境之解:重複賽局裡當對手不斷背叛之時,盲目的訴求醫德只會葬送自己前程;唯有不斷地逕行報復,帶著小部分的寬恕方能獲得最佳解。


    我常想,現今的自己無所畏懼感覺起來是何等的殘酷!但為了往後千千萬萬的病人以及自己所選擇鍾愛的工作,犧牲這些奧客是必要且必經之路。

    星期四, 7月 16, 2015

    關於反訴,Debbie Ni表示 ⋯



    在此一併回覆讀者:

    1.有些事實經過和精彩的攻防,讀者並不知道…因為對造在檢方偵查陳述時,確有虛偽誇大之陳述,只因…這種罪罪責重,檢方會擴大用:他們對醫療過程會有合理的懷疑,不起訴他們。

    2.毀損屍體部分:因為對造在父親已宣告死亡後,竟讓大體在加護病房放快3天,不准拔管…屍體都有多處腐爛了。
    我們也知道,這和嚴格的毀損屍體罪要件不全然相符…但是一併提出告訴,多一條罪,也多個犯罪事實請檢方調查…還好吧?很多病家也是這樣告醫護!

    3.錄音,不會太小咖…它既可存證,又無侵犯肖像權的隱私問題。夠了。尤其又可隨身,方便。

    4.我們沒有太嫩。事務所處理訴訟案件經驗近20年。我們這次告訴的,是恐嚇,誣告,毀損屍體等特殊案件,不是一般,被打,被誹謗,公然侮辱那種,已經很多人在告的一般型簡易案件。
    那種已成功。現在本文這件,是近乎無前例的,在被對方告業務過失致死罪不起訴後,才開始全面反擊…
    這就是標題用:反訴的由來。

    謝謝大家的關注,指教

    星期六, 7月 11, 2015

    醫事人員反訴實戰經驗的七個要點


    6月底收到了刑事的再議發回續行偵查不起訴處分,因此為文替此件事做個具結。

    告人是權利,被告是義務
    告刑事不用花錢,被告或告人民事則必須付出代價。

    正如同7/11TVBS播出的專訪裡我所說的,因為我的身分、我的影響力,我必須讓所有不尊重醫病關係、不體恤醫護、逕行侵犯行醫臨床裁量權的人都付出代價。有時想想也不禁感嘆:我一直是多麼會替人設想的醫師啊!所有親身經歷過我照顧的患者及家屬都知道;今天逼得我拿寶劍出來砍人是何等悲哀之事。更何況:病患因未能預料的手術風險過世,兒女都還能因貪求賠償、提告刑事讓父親被解剖,試問你們究竟想從屍體挖掘出甚麼?所以我對這些人深惡痛絕,誓要為病患實現公平正義教訓這些家人。



    如果不是息事寧人的院方,連一張事發照片、當天的錄影記錄、甚至請派出所員警到場義務幫忙的記錄都不給,我可能已經創下民刑事皆勝訴的空前紀錄──病患手術死亡,家屬因醫鬧卻被醫師提告求償的空前紀錄!不管如何,光刑事不起訴我們再議成功,應該已經讓對方律師跟檢方都嚇出一身冷汗。

    新時代作風

    以此文敬告全台醫護同仁,新的時代要有新的做法;大家都是為了病患健康著想,為了往後千千萬萬的病人,我們一定要學會所有技能保護好自己:
    1.   被告不要馬上反訴,以免歸於同案或同檢察官;不起訴後反告對方較有效果。民事刑事雙軌並行較有成效,不要省錢只想以刑逼民。

    2.   提告民事必須在兩年期限內提,相當額度的求償以能上三審為目標。

    3.   醫糾訴訟不會自外於一般訴訟程序之外,一定要找熟稔訴訟程序的律師幫忙;因此不要迷信醫師出身的律師。

    4.   有醫鬧時務必自行收集、收藏證據,讓對方一槍斃命;不要相信院方會跟你站在同一陣線。

    5.   提告才能保護自己,減少訴訟外協調機制的人身安全風險。

    6.   別再說「提誣告沒用」的失敗主義論點,事在人為,高手永遠能有不同的做法與結果。

    7.   這個國家把所有應盡責任丟給醫護個人,讓我們跟病家弱弱相殘,而醫病互訟的風潮,將把戰火延伸至檢察官與法官,從此永無寧日。過勞、無理、公平、正義,所有原先置身事外的人,請好好想想自己的姑息能否安穩一輩子。

    事件經過參見


    在檢方不起訴後,我方反告病家,雙方花費估算



    一、民案向其姊弟三人請求精神賠償:
    (一)桃園地院(一審)
    1.律師費:該律師自台中北上開庭,人數又非1人,通常收費為78萬至10萬元。
    2.交通費:一趟來回3千至5千元。
    3.律師登錄費+月費:台中的律師要來桃園開庭,須付25000元登錄費及每個月400元月費。
    (二)高等法院民事庭(二審):
    1.律師費:通常又比一審多5千至1萬元。
    2.交通費:一趟來回3千至5千元。

    二、刑事告對方姊弟三人誣告、恐嚇、毀損屍體罪:
    (一)桃園檢察署:
    1.律師費:同前民案一審。
    2.交通費、登錄費及月費:同前。
    但若其已登錄,之後繳月費即可。

    (二)雖第一次告訴遭不起訴,經聲請再議後,發回換一檢察官續行偵查(第二次),對方費用要付第二次。

    星期四, 7月 02, 2015

    演講筆記實戰心得:「讓民眾有感的醫療崩壞」



    因為幾位臉友的推坑,我也報名了宣澤的《演講筆記實戰講座》。想聽聽如何把「作筆記」這件事開成講座。此篇是上完課後第一次嘗試所謂的3+1手法心得書寫,真的非常實用!推薦給楊斯棓新思惟國際的粉絲參考。

    感想一

    Golden Circle由內向外的行銷手法,如Apple Inc.的“Think Differently”,完全地顛覆了一家電腦公司的命運。人們會選擇相信你所相信而後推薦的事,類似的想法轉變,可應用於各個面向。如醫療崩壞的資訊事實,如何能感動人心?從知道到行動,相隔何止千里?
    對民眾而言,「讓他們有感」是必要的手段。對醫療從業人員而言,「追求適才適任,持續卓越的執業環境」也比告知他們「該改革了」要直接有效。

    感想二

    製作演講筆記最重要的關鍵是「目的」。因此必須由「先抄再說」轉變為「體驗至上」和知所取捨、盡情主觀。所以對我們這類不停在學習、聽演講的職業學生而言,終於可以放下心中長久以來的愧疚和大石;聽一個演講只要能化為一個行動就OK,我們何苦再強求自己?

    感想三

    像宣澤這樣認真修練、充實自己的人,我在醫界認識的,至少就有楊斯棓、楊智鈞、王冠欽(十一杯長老,話說我也十杯了 哭哭)等。宣澤內化所有習得的技能,挑選自我認知的核心專長、樂在其中的專長出來教學相長與共同分享,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在醫療苦海中浮沈的人參考。

    結語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從麥肯錫的顧問解法,衍伸出演講筆記作法,宣澤的講座帶給我全新的體驗與啟示。如同在台大EMBA所受的訓練,不管是行銷、會計、策略或是管理,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最終能帶給自己核心專長的進展可能都會是倍數的成長。




    星期日, 6月 21, 2015

    虛實之間: 何其有幸的超級領導力學習!


    會參加李河泉老師的「超級領導力」課程,一切都是湊巧:剛好在楊智鈞推坑時我有空看fb訊息、剛好有空參加、也剛好有空報名,所以就這樣因緣際會地來了,當初也沒細想會上些甚麼。

    參加完的心得卻是:真是何其有幸上了這麼一門神奇的課!

    根據楊斯棓的啟發,寫心得不能破梗、不能爆雷,卻又要寫到讓沒參加的人吐血搥胸。我想,河泉老師的課天生就屬於此種吧?就算破梗、爆雷,單看心得的人還是無法了解上課的人心中所獲得的感動。

    這是我第一次上到把抽象概念如此落實到活動中的課;第一次上到寓教於樂,融合所有領導、管理與變革、創新理論的課。平日深受Debbie關於人際關係的教誨,卻第一次聽到其中所內蘊的意涵。

    以下為心得筆記及破梗時間;不過誠如前段所言,看完後讀者也無從領略箇中滋味。一定要自己去上,一定要自己去上一定要自己去上 ……


    變革DNA

    第一段的「變革DNA」在講如何建立變革的企業文化,分為剛性和柔性變革。剛性變革的核心在於建立威信:
    立法從寬:一次一件事,並且說到做到。
    執法從嚴:避免破窗效應;設寬限期,到期執行。
    原來是「玩真的」:如柯P的限期拆違建,五大案以及2050年的台北願景。

    柔性變革裏河泉老師以John P. Kotter的《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2006)故事來啟發我們。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當生活空間或市場空間日漸萎縮之時,唯一出路在於摒棄舊觀念,尋找新視角並開拓新的生存空間。執行步驟分為:
    1.         Increase urgency
    2.         Build a guiding team
    3.         Get the vision right
    4.         Communicate for buy-in
    5.         Empower action
    6.         Create short-term wins
    7.         Don’t let up
    8.         Make change stick

    跨代DNA

    第二段的跨代DNA,剖析了當前基層勞動力不足及鄭捷等社會亂象的主因,原來是來自犬型世代和貓型世代的戰爭。如何取悅貓世代就不多說了,節錄老師金句:
    • 凡獎勵必有依據
    • 人對自己爭取過的事才會在乎
    • 有過程,才有感受、感動
    • 半推半就,連結個人與團隊的未來,使其知道為何而戰

    管理DNA

    第三部份的管理DNA講述向上管理的祕訣以及選人、用人的訣竅。向上管理可以讓上級用你所設想的方式來管理自己,不啻為亂世生存之道,重點在於:
    • 重視兩大主管感受:忠誠度、配合度
    • 做好三大心理準備:
    1. 主管都很忙
    2. 主管也是人
    3. 主管上面還有主管
    • 四大報告技巧
    1. 準備好,多演練
    2. 重點放前面
    3. 看臉色繼續或快轉
    4. 有指示立即做筆記
    Jim Collins提出的「對的人上車,錯的人下車」其實是很重要的觀念。態度決定高度,寧願花時間好好面試新人,也不要想說用了之後再訓練即可,尤其是面對新生的貓世代員工。

    最後的激勵DNA量表測驗,則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原來我的物質型DNA還是大於精神型DNA,任務型DNA大於關係型DNA,往後能誠實的面對自己才不會作出令人扼腕的抉擇。


    所以,看完我的爆雷也許你覺得茫然、沒有收穫是不?哈!那你就錯了,很多的感動和心領神會,恐怕只有親炙河泉老師風采方能真正體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二○○六年五月,第一次踏上大陸本土到廣州參加一個醫學會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當然是到廣州除了品嚐美食之外,必要的朝聖之地。黃花崗之役,係於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點三十分,由黃興率領八百名敢死隊員兵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及小北門等。由黃興首先發難,率隊攻入總督衙門要生擒兩廣總督張堅白,不料張趁隙逃遁。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戰,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倖逃脫。趙聲、胡漢民二十九日率二百名隊員出發,三十日凌晨抵達廣州城外,但大勢已去,遂無功而返(源自維基百科)。

    事後,由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於城東黃花崗,後來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儘管一九三二年查得死難烈士實際有姓名者為八十六人,但人們仍習慣稱之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國父 孫文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對黃花崗之役評價極高:「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站在七十二塊青石後方碑文的起義記事前,突如其來無止盡的悲傷,我哭到不能自己。對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這些中國當代知識分子而言,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飛蛾撲火的行動?

    P說得好:「那些烈士有的結婚不到一年,就去參加黃花崗之役……中國頂尖的知識分子進攻兩廣總督,對抗十二萬的清軍,他們是用什麼心情出發?為什麼?我後來想通,他們就是存心去死,因為決定用這種死來喚醒中國人。我想人因有夢想偉大,但是黃花崗烈士的悲哀是:他的夢想不是他太太的夢想。」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堅持「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鄭南榕的回答代替他們解釋了一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擷取自《莊子內篇第六 大宗師》)泉水乾涸,兩條魚因未能來得及離開而受困於陸地,為了生存只得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滋潤對方。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這並不是個正常的生存環境,甚至是充滿了無奈的悲劇。最理想的狀況應是水終於又漫了上來,兩條魚也回到屬於它們的天地,在最適合的地方生活,忘記彼此、忘記那段互吐口水(苦水)的生活。

    我和醫勞盟的夥伴們站在台灣醫療崩毀的最前線,面對著醫界高層資方、政府及社會大眾的無感、同儕的心冷及紛紛退卻,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路的盡頭卻從來不是光明的希望。我們在社群網路的串連、奔走疾呼、出書立說,在每個重要會議上的據理力爭,絕非只是唐吉訶德騎士對抗風車、蚍蜉憾大樹、狗吠火車。我們也不是在號召醫勞們做楚囚對泣、相互取暖或互吐口水而已。

    在崩壞的現場看崩壞、體驗崩壞,目的只是要讓自己不要同其他人一樣偽裝和諧;並且從思想體系上,真正動搖國族主義在台灣光復後對菁英階級思想桎梏的根基,以喚醒更多銳意創新的社會中堅分子及醫界的年輕新銳,期待能掀起風起雲湧的新一代革命,讓大家未來都能在江湖上優游自得。

    醫學如此美好,生、老、病、死無役不與,卻在當代台灣讓全民健保、頑固司法搞到醫不成醫、護理無人理,何時才能讓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曾經,每天出門到醫院上班時的我,腦中的映像都是一把滴著血、寒氣逼人的寶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要讓世人記著:曾有這麼一位木容公子,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而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